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
- 2014-01
- Web only
- 作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有些家長誤以為,自己完全了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即便大人自己犯過許多錯,有過許多不明智的選擇,還是以為自己替孩子做決定,絕對比孩子這個「當事人」,看得更清楚,也更正確。
這是聽來的故事。
一位媽媽,第一次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因為孩子的日記裡面,已經出現了尋死的念頭。
「其實,我也不在意功課,也沒有一定要他考多高。」這位媽媽這樣說,「可是,基本的一定要有,把老師出的功課做完,這是責任問題;已經念過的、教過的,還是弄錯,就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老師…」
「這…就是在意功課啊!」心理師想著,何況,孩子從小到大,都明顯出現注意力問題,要孩子做到家長認定的「基本」,實在不容易。
「像他這樣,連起床都要人家叫,還想去念大眾傳播。演藝圈是很黑暗的,他這樣進去馬上就被掃地出門。我跟他講,乾脆去讀語言類的系所,如果有機會,將來想辦法當老師…」媽媽連珠炮似地講,非常激動。
心理師這次遇到難題了,這位媽媽,就是所謂的「關心則亂」,邏輯有點不連貫,觀點有些偏頗,還常夾雜著非常刻板的印象。可能認為自己的社會經驗比孩子多,應該要幫孩子決定未來,殊不知,現在流浪教師的問題這麼嚴重,早就不是以前認定的鐵飯碗了。
有些家長誤以為,自己完全了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即便大人自己犯過許多錯,有過許多不明智的選擇,還是以為自己替孩子做決定,絕對比孩子這個「當事人」,看得更清楚,也更正確。
「他看起來就是很沒自信的樣子,什麼事都沒興趣,只有講電動才會口沫橫飛。電動可以拿來幹嘛,興趣不能當飯吃…」媽媽根本停不下來,旁邊的孩子也沒什麼講話的機會。
心理師一直壓抑自己先不要說話,等媽媽講完,聽清楚她的話再說,但是心頭的火一直冒。孩子之所以沒自信,答案很清楚,媽媽滿腦子思考的,就是學業,偏偏孩子的學業能力一直不好,孩子一直從學校、家庭裡得到否定,為自己做決定,還被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的孩子能有自信,套一句年輕人常用的話,「才有鬼勒~」
心理師眼看著諮詢的時間,就快被媽媽講完了,只好打斷媽媽。
「媽媽,我看你好像壓力很大,被工作、孩子的狀況,搞得很緊張。如果我是你的孩子,我應該會有點痛苦。」心理師也稍微被自己嚇到了,這段總結,實在有點直接,一不小心就會影響關係,「要幫助孩子,要先幫助大人。我希望跟孩子多談談,可是,我也希望你另外約時間,因為你沒改變,孩子的狀況改變會有限~」
「可是,大人改變比較難,孩子先改變不是比較容易?趁我們現在還管得動他…」媽媽又是一陣機關槍掃射。
心理師中彈,想像自己躺在晤談室哀嚎。難過最近作息這麼不正常,又愛喝含糖飲料,面對孩子的困境,開始有使不上力的感覺。常讓自己一直幻想,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散步,來減低一點壓力。
時間到!
問孩子要說什麼,孩子搖搖頭。這次晤談,一直都是以媽媽為中心,談的都是媽媽的想法,需要改變的,都是孩子。孩子都已經以死來發出求救訊號了,媽媽也好不容易願意找了心理師,觀念上還是沒有一點退讓的樣子。心理師心頭有不祥的預感,孩子明顯需要幫忙,只是,以媽媽的個性,短時間內沒看到效果,大概也就不了了之了…
後來,確實幫孩子約了時間,可是媽媽說,自己的時間要晚一點才能確定…
好吧!這好像也是預期中的事,只能每天祈禱神明多給自己一點力量,有能力在媽媽設定的戰場裡,成功救出孩子;也能趕在戰爭結束前,讓媽媽看清,對著孩子猛烈發射砲彈的人,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 本篇文章由【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37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