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3272.html

專訪英國管理大師 查爾斯‧韓第 新成功定義:活出精采的三段人生

作者:楊瑪利、黃浩榮
出處:2007年8月號《遠見雜誌》 第254期 瀏覽數:17,650+

以《非理性的年代》(The Age of Unreason)、《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等著作聞名的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又有新作在台灣面市了。 這本新作《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

字級:  

     以《非理性的年代》(The Age of Unreason)、《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等著作聞名的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又有新作在台灣面市了。

     這本新作《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堪稱是75歲的韓第回憶錄。書中從韓第小時候成長的愛爾蘭寫起,在描繪一生中的重大轉折時,他同時也點出許多他對世界發展趨勢、人生、職場、企業演變的看法。

     7月中,在繁體中文版出版前夕,韓第接受《遠見》獨家專訪,以下是專訪精華摘要。


成功〉新意涵已成趨勢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你過去的作品都相當成功的點出未來趨勢,例如,在《非理性的年代》一書中,明確指出工作外包(outsourcing)及企業縮編(downsizing)趨勢;在《大象與跳蚤》一書中,也點出了「跳蚤經濟」(flea economy)這種由大量兼職工作者組成的經濟現象。你在新書中,是否也點出哪些未來大趨勢?

     查爾斯‧韓第答(以下簡稱答):最重要的一個趨勢,就是人們開始質疑「成功」(success)到底是什麼。當國家變得富裕,大家不必再為生活而苦惱,人們開始覺得,生活不該只是為了賺錢而已。人們並質疑,對人生來說,「成功」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意涵?

     我不清楚台灣的社會狀況。但以西方社會來說,年輕人賺錢跟過去相比是相對容易的。尤其是在倫敦金融圈工作的年輕人,往往在十年之內就可以累積一筆財富。當經濟無虞之後,他們開始覺得,「我這麼努力工作,賺了這麼多錢,但卻一點生活品質也沒有。我應該去做點什麼,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於是,有許多年輕人放下高薪工作,回到學校當老師、作育英才,有的則去環遊世界等。在英國,有1∕3的老師,過去都是從事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後來他們選擇離開原本的工作,回到學校教書。


問:這種現象是否也發生在鄰近的西歐國家?

     答:沒錯。新世代的年輕人和我這一代不一樣,我們以前必須辛苦賺錢才能買房子、養大孩子,但他們不是。組織應該給這些人機會走出去嘗試改變世界,而非只是為股東們汲汲營營地賣命。這是組織面臨的一項新挑戰。

     有些公司會讓員工在工作滿七年後,擁有半年的長假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目前在西歐國家,企業組織發現年輕人愈來愈重視對社會的責任感,想要為社區、為生態環境奉獻心力。父母親也會要求小孩從小就能參與這類活動。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做,但這已是一個主要的趨勢。十年前我就看到這樣的趨勢,也提醒大家及早準備,來因應這樣的變遷,可惜當時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十年後的今天,大家都看到它發生了。
教育〉逐漸變成終身化
問:除了重新定義成功外,是否還有其他重要趨勢呢?

     答:另外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教育的終身化。愈來愈多人在經歷了第一段人生(life)之後,想要回到大學裡去上課。在過去,人們進入大公司上班,為公司奉獻一生,然後退休,靠著老人年金度日。而現在,人們可以有二到三段的人生,他們也許先有個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生,接下來是到其他行業工作的人生,後來則是為社區服務的人生,諸如此類。現代人通常可以擁有三段各別為期約15年的人生,甚至更長。

     並且,人們希望能獲取更多的教育訓練,來為下一段新人生做準備。現在很多大學也都做了相關的規劃,你可以在課堂上看到很多40多歲以上的學生。

     我認為,企業組織也必須認清這一點,員工已經不可能在你的公司效力一輩子。他們也許工作15到20年後,便希望轉到其他公司工作,或者去做一些很不一樣的事情。這樣的人生趨勢,我認為更有趣、也更有挑戰性。並且,對企業來說,他們也可以因此不斷地起用年輕的新人,促進企業的新陳代謝。

      就我自己個人來說,我就有三段的人生。我的第一段人生是在殼牌(Shell)石油度過,接下來到大學教書。而過去的25年,我則是個全職作家。


問:你今年70多歲、也已經寫作25年了,有打算繼續邁向第四段人生嗎?

     答:也許會吧(笑),我想我可以試著創作一些不一樣的作品,比方說寫詩,或是寫一些關於純哲學或精神信仰的東西,這些題材也都相當有趣。

 之前訪問泰國時,我曾在一間寺院裡待上一天一夜,在那裡有僧人教我們打坐、冥想,在那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種寧靜祥和,對我現階段的人生是頗有助益的。
生涯〉走向多階段人生
問:你過去曾談過「組合式人生」(portfolio life),現在又提到「多階段人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對現在的年輕人生涯規劃又有什麼樣的衝擊?

     答:我最近回到愛爾蘭家鄉,曾經和一群年輕人聊天,問問他們現在是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的職場生涯。他們的回答是,他們已不再做職場規劃,而是思考「我要有哪幾段的人生」。

     儘管他們無法預期自己的人生會如何,但我認為這樣的思惟是正確的。年輕人的一生中可能會有三段、甚至四段的人生要走。

     現在人的一生應該可以活到85歲。也許他的前兩段人生都是在企業組織裡上班,但到了50∼60歲退休時,他們幾乎還有整整25年的歲月可以用來發展自己的第三段人生。所以他們必須在前兩段人生中,做好準備、培養自己,來面對將來的第三段人生。

     像現在英國有幾位部長年紀只有35、36歲,不到40歲,他們在那個職位上最多也只做六、七年,然後就應該去做別的事。剛卸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現在只有53歲,他眼前還有另一個35年,應該做什麼呢?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現在教育走向終身化,因為人們需要在教育中學習、培養下一段人生所需的技能或能量。

     最近我在英國出版一本新書《新慈善家》(The New Philanthropists),裡面談到23個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數是商界的成功人士,累積了不少財富,到40來歲時,想做些事讓人生更完滿,因此決定把錢捐給慈善工作,或是親身參與慈善工作。他們親自跟我說,賺錢、經營事業確實很刺激,但當他們把錢奉獻在其他人身上、幫助其他人,他們覺得那更有意義、更有成就感。


問: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得在第一個人生,比如40歲以前,就必須累積一定財富,才能創造第二或第三個人生?萬一第一階段沒有致富怎麼辦?

     答:是這樣沒錯。但我們觀察到,現在愈來愈多的企業組織,確實可以提供年輕員工在短期致富的機會。同時,走入第二、第三個人生並不代表人就得退休,可能是從事另一份完全不同的工作,例如有的人去教書,有的人到鄉下當農夫,有的人去創作音樂等。

我所要強調的是,許多人在第一段人生當中,賣力工作而忙得不可開交,賺進不少財富。但這樣的日子過了10多年後,他們回過頭來反思:除了錢之外,什麼都沒有。人生的意義不應該僅止於此。於是,他們開始希望找另一個工作,或許薪酬低些,但卻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餘裕時間,來為社會貢獻點什麼。

     如果你的第一段人生沒有那麼成功,也沒有積蓄多少錢,一樣可以有第二段人生。其實,有些人可以說是被「困住」(trapped)了,他們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只好繼續在組織裡待上幾十年。這些人雖然名義上有工作,做的事情卻很少,對組織沒有多大貢獻。因為對他們而言,同樣的工作幹了幾十年,早就失去新鮮感。這也造成很多人沒事就想請假,能不上班就不上班,因為他們覺得工作沒什麼趣味,只不過是用以餬口。我們更應該鼓勵這樣的人去思考創造第二段人生的可能,甚至協助他們做好相關的準備。


工作〉先進大公司再小公司
問:公司面對這種多數員工不會長久待下去的問題該如何因應?

     答:公司會走向這樣一個趨勢:員工人數愈來愈少,但卻要求他們保持高度的生產力。因此,公司徵才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員工的教育背景和技術能力,同時希望他們做好認真工作的準備,一進公司就能效力至少20年。

     但這也相對帶來一些問題。以前年輕人要是書念得不好,他可以去礦場當礦工、或去港口修船,還是有事可做。但是現在沒有這些工作可做了。現在的工作多半是知識產業或服務產業,需要相當程度的知識才能勝任。於是那些受教育不多的年輕人,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工作,最後去偷竊、犯罪,甚至可能將來監獄裡關的大部分是年輕人。這是很嚴肅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應該要讓人在這快速變遷的世界裡,還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問:你是否建議年輕人像你一樣,一開始先進大公司多學點技能、累積人脈?

     答:沒錯,年輕人應該先進大公司,去學各種知識和技能,然後再進去小一點的公司,測試自己的能力。

     企業組織也應該了解到這點,甚至協助年輕人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例如讓他們在下班時間可以回校進修、攻讀MBA學位。這樣一來,員工不僅會有更高的知識與生產力,同時也會有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相輔相成。

就我所知,有家顧問公司的用人哲學是「in-up-and-out」,他們歡迎年輕人進來,給他們快速升遷的機會,然後也希望他們趕緊離開。因為還有很多新人等著進來,他們也不希望公司裡有太資深的員工,更不想付高薪。
愛爾蘭〉台灣出路的新參考
問:你在書中多次提到你出生成長的愛爾蘭。愛爾蘭過去是西歐最窮的國家,社會也不穩定,但是今天的愛爾蘭已經成為小國發展的新典範。台灣和愛爾蘭很像,身邊也有個老大哥(按: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類似愛爾蘭和英國),愛爾蘭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這個過程很具戲劇性。愛爾蘭大約從30年前就開始著手改革,首先注重的是教育。政府花很多錢建立技術大學,培養學生技術能力,像是土木工程、電子電機、軟體設計等。

     我年輕時,上大學的人只有10%,現在已經超過40%。

     接著,愛爾蘭需要找大公司來雇用這些人,否則這些優秀人才只會流失到英國等地,於是政府開始向美國、英國、德國的外國公司招商,甚至提供這些外國公司長達十年的免稅優惠期(tax-free)。

     愛爾蘭的年輕人不僅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工資也相對廉價。許多年輕人也因此得以進入世界級的大公司工作,如HP、微軟等。因為教育的準備夠了,外國公司才願意到愛爾蘭設立工廠。接著再把愛爾蘭製造的產品賣給那些老大哥,包括英國和其他歐盟國家。所以,只有先把教育改善,提高人力的素質,才能吸引外商公司帶著資金進來投資。


問:加入歐盟,是愛爾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答:是的。歐盟對愛爾蘭來說,是一片廣大的市場。歐盟現在有超過4.5億的人口,是個跟美國不相上下的經濟體,所以愛爾蘭非常積極地想要爭取打入這片市場。


問:你書中描繪愛爾蘭過去宗教分歧,社會很不安定,但是現在不會了,愛爾蘭的社會和解是怎樣的過程?

 

     答:過去的愛爾蘭很貧窮,經濟所得上的懸殊落差也導致了許多的社會隔閡。但如今,由於經濟繁榮,這些阻隔已經消除殆盡。現在的愛爾蘭就像美國一樣,大家都根據成就來衡量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的出身、宗教等因素而有差別待遇。當社會富裕了,過去許多的問題就變得不重要了,台灣難道不是這樣嗎?


哲學〉經理人的必修課
問:你在書中提到,股東是投資者、也是賭徒。不過現在的投資也開始有社會責任或永續經營的概念,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投資」?

      答:我確實很掛心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公司股東的問題。現在的股東擁有過多的權力,股東資本主義的發展,讓絕大多數的股東並不在意公司長期的發展或對社會的責任,卻只關心每天股價的漲跌,以及能從股市賺到多少錢。

 

     唉,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將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交付給公司內部的負責人,讓他們對公司進行長期的規劃與經營。我也希望可以影響股票或基金經紀人,告訴他們,如果你代表股東,請你要代表股東最好的部分,負起對社會的責任,長期為公司做決定。若不這樣做,資本主義只會持續飽受抨擊。


問:《遠見》近幾年來一直針對台灣上市企業舉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排行。

     答:那太好了。我相信那絕對是非常好的作法。


問:你曾提到,你希望經理人也應該是哲學家,為什麼?

     答:沒錯,我鼓勵每個經理人同時都能是個懂得思考的哲學家。哲學愈來愈重要,擁有哲學的訓練,人們會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價值何在?成功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

 

     當一個人要轉換跑道、展開第二段人生之前,心中就會浮現這個大哉問。我有很多讀者經常來函問我類似的問題:「你覺得人生究竟要做什麼呢?」這些人工作了一段歲月,也擁有財富,但還是覺得不滿足。我總是建議他們,要自己重新界定「成功」的定義,界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常常問自己「你是誰?」「你的人生價值何在?」


管理〉用對的人做對的事
問:你在書中提到許多人的退休生活過得很多采多姿,彷彿是人生另一段有趣的冒險歷程。當我們還年輕時,應該做些什麼,將來才能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

答:「退休」是個很可怕的字眼,我們應該用第幾段人生來形容,或是以「重新創造」(reinvention)這個詞來取代退休。我已經75歲了,可是我日子過得很充實。我並沒有真的退休,生活仍然相當忙碌。比方說我下個月要去中國一趟,接著要去美國。

     如果要讓你最後的人生階段過得好,你必須做幾個準備。首先,一定要確定有足夠的存款。沒錢的生活,肯定是一團亂。其次,不要以為你老了就只能每天去打高爾夫球、看電視,無所事事,而是要讓你的心靈和身體都保持活動。


問:現在全球興起企業併購潮,許多勞工丟了飯碗。你對併購潮有何看法?

     答:這真是一場可笑的瘋狂現象。我們知道,有3∕4的併購案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績效目標。併購的得利者,終究還是那些靠著短期獲利的股東們,但是卻造成許多公司消失衰亡。這股併購潮影響了很多人的生計,卻沒為社會帶來什麼具體的利益。我覺得這是一種懶人式的經營,想藉由買斷別人的公司來讓自己壯大。


問:你有這麼多年都在教授管理、撰寫管理的文章,就你來看,到底什麼是管理呢?

     答:管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對的時間,用對的人,去做對的事情。管理的智慧應該是來自你對自己現有經驗的反省,或許有人可以從旁協助你,但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怎麼做。我建議你或你的組織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一群人一起坐下來討論,過去有什麼事情做對了或做錯了,從檢討和反省中找到對的作法。你必須自己找出答案來。

 

     管理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只是怎麼做比較難。(黃浩榮整理)

 

     書名/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

 

     英文書名/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譯者/唐勤

 

     出版/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7.7.26

 

     定價/380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色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