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您的居家環境,是雜亂無章還是井然有序?是堆滿了許多用不到的東西,還是被需要、喜愛的物品圍繞?
-------------
從心開始「斷、捨、離」
■編輯室
⋯⋯居家環境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動手整理居家物品前,首先要從思維模式開始整理起,不妨參考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從瑜伽道場習得的「斷捨離」觀念,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停止「加法生活」,「斷」除不需要的物品和欲望;以減法的原則「捨」棄不需要、不適合的物品,促進房子新陳代謝,打造舒適清爽的居家空間;最後將能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遠離不必要的欲望。
當機立「斷」,嚴守關口
俗話說:「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家之所以勝過任何地方,就是可以讓人放鬆身心,但如果堆滿家具、雜物,不僅輕鬆不起來,壓力反而更大吧!《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形容,就像只進不出的水壩會淤積,如果不加揀擇地放任物品進入家中,生活也會滯礙不通,一張開眼就感到龐大的壓力,陳年的雜物藏汙納垢,阻礙空氣流通,最困擾的是,真要找東西還找不到。
所謂的「斷」,就是斷絕讓不需要的物品進入家中。在物質氾濫的時代,一不留神,家中就多了許多信件、試用品、免費贈品,還有逢年過節收到的禮品。更難以抗拒的是各種消費的陷阱,只要「限時」、「折扣」、「限量」的字樣一閃過眼簾,貪心一發芽,不知不覺就將過多的物品搬回家。原本家人活動交流的空間,全都被不需要的物品給占據了。
因此,整理的第一步要從源頭下手,不接收不需要的物品,購物前也要三思,只添購必要的東西。面對各種誘惑,《心靈環保經濟學》作者果光法師認為,消費前可用聖嚴法師的「四要」來評估是「需要」還是「想要」,是否「能要」、「該要」。例如該買什麼?買多少?對於自己與他人身心是否有益?對於環境是否有影響?先停下來想一想,避免被貪欲牽著走。
「捨」去多餘,活用資源
除了把守源頭,另一方面還須「捨」棄雜物,因為如果不加取捨,即使房子再大,終有一天還是會爆滿。若環境簡潔,物品一目了然,不僅容易打掃,心也安定。
但是要捨得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習慣抓取,又留戀過去、擔心未來,「還可以用」、「以後用得到」、「捨不得」的想法,總是會讓我們緊抓一堆東西,而迷失了自己實際的需求。比較有心的人,會想盡辦法將物品分門別類收納,但事實上,用不著的物品還是閒置一旁,愈堆愈多。所以,釋出物品是必要的。
如何取捨物品呢?山下英子認為,必須將人、物關係的時間設定為「現在」,主軸設為「我」,而不是因為「物品」可以用而留著。依照這個原則來判斷,就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可以捨棄的。無法使用的物品就丟棄或回收再生,完好但真的用不著的,就轉贈或轉賣,讓需要它的人使用吧!家中只留最需要,用起來最舒服、最愉快的物品,生活品質更提昇。
活動頻繁的法鼓山安和分院,面積不大卻需容納多人物品,即是透過定期分區整理維持環境的清爽整潔。針對「以後會用到」的迷思,監院果旭法師會將物品、文件一一設定保留期限,期限一過若真的沒用到,就與大眾結緣或銷毀。
遠「離」欲望,鬆動我執
透過外在的「斷」與「捨」,騰出居住空間,心靈層面也「離」開對物品執著,有助於減少根深柢固的我執。眾生的煩惱來源,就是認為有不變的我,甚至將物質世界中「我的」物品看成「我」,有了還要更多,稍受侵犯就怒氣沖天,衍生出貪愛、追求、比較、瞋恨。但是人死的時候,連身體都帶不走,何況是這些身外物?何苦緊抓著這些物品,加深我執呢?
當我們願意送走長物,回歸當下的需求,不羈絆於過去,不擔憂未來,便淡化這樣的習性與痛苦。少欲、知足的快樂,將會像湧泉一樣源源不絕。(更多內容請見376期《人生》雜誌)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0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