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飽全世界

 

farming; harvest; grain; dry land; wheat; combine; farm

撰文:強納森‧佛利 Jonathan Foley

攝影: 喬治‧史坦梅茲 George Steinmetz

吉姆‧李察遜 Jim Richardson

一提到對環境造成威脅的因素,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的往往是汽車、煙囪,而不會是晚餐。然而事實是:人類對食物的需求才是危害地球的最大元凶之一。

農業是全球暖化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它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汽車、卡車、火車和飛機全部加起來還多,其中大部分是牛隻和稻田釋出的甲烷、施肥後的農地釋出的一氧化氮,以及為了種植作物或飼養家畜而伐除雨林所釋出的二氧化碳。農業也是我們珍貴供水系統中最飢渴的消耗者和主要汙染源之一,因為肥料和糞肥的逕流會破壞全球各地脆弱的湖泊、河川及海岸生態系統。農業更加速了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由於我們清除草原和森林以開闢農田,造成重要棲地流失,讓農業成為導致野生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農業造成的環境挑戰極為巨大,而且隨著人類努力滿足不斷上升的全球糧食需求,這些挑戰只會愈來愈急迫。到了本世紀中,地球很可能又會多出20億需要餵飽的人口,也就是說,全球總人口將突破90億。不過人口成長並不是我們需要更多食物的唯一理由。隨著世界各國日益富裕,特別是中國與印度,對肉類、蛋類、奶製品的需求也跟著提高,進而增加了生產更多玉米和黃豆的壓力,好餵養更多的牛、豬和雞。如果這些趨勢持續發展,在人口成長與更豐盛的飲食習慣雙重夾擊下,到2050年,我們將必須生產大約現在兩倍的作物才足夠。

很遺憾地,如何解決全球食物問題的論辯呈現兩極化的對立,傳統農業及全球貿易對上了在地糧食系統和有機農場。兩方論辯激烈,卻非但沒有建立共識,反而愈形分裂。傳統農業的擁護者談論如何求。他們是對的。另一方面,在地和有機農場的支持者則提出,各地小農透過不靠人工肥料和農藥的技術來提升地力,也能夠大幅增加產量,同時讓自己擺脫窮困。他們也是對的。

然而這不必是非彼即此的選擇。這兩種方式都各給了我們亟需的解決方案,但單靠其一也都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最明智的做法是探索所有的好主意,無論它是來自有機和在地農場,或是高科技的傳統農場,再將兩方最好的意見結合起來。

我有幸帶領一群科學家一起探討這個簡單明瞭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全球可用的食物增加一倍,同時減輕農業對環境的傷害?我們在分析了大量農業與環境的相關資料後,提出了可能可以解決全球糧食困境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凍結農業足跡

在人類絕大部分的歷史中,每當我們需要生產更多食物時,總是直接砍倒森林或犁平草原,以獲取更多農地。為了種植作物,我們開墾的土地面積已大約有南美洲那麼大。為了飼養牲畜,我們使用的土地更多,大約相當於整個非洲。農業的足跡導致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流失,包括北美大草原和巴西的大西洋森林,而熱帶林也持續以驚人的速度被夷平。但我們已無法承受以農地擴張作為增加食物產量的手段。用熱帶林來換農地是人類對環境最大的破壞之一,而且往往不是為了幫助世界上仍在挨餓的8億5000萬人口。在熱帶地區被闢為農用的土地,大部分對於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都不大,而是用來生產牲口、飼料用黃豆、木材和棕櫚油。當務之急就是避免砍伐更多森林。

步驟二:在現有耕地上種更多

從1960年代開始,綠色革命透過更好的作物品種、更多的肥料、灌溉和機械器具,在亞洲和拉丁美洲提升了作物產量,卻也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如今,世界可以轉而關注如何讓生產力較低的農地增加產量,尤其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這些地區目前的生產水準與透過更好的務農方法所能獲得的產量之間存有一段「產量差距」。若能善用高科技、精確的耕作系統,加上從有機農業引進的做法,就能讓這些地區的產量增加好幾倍。

步驟三:更有效地利用資源

我們已經有方法可以讓傳統農業獲得高產量、同時大幅減輕對環境的衝擊。綠色革命靠的是密集使用水和以化石燃料為基底的化學物質,但這種做法無法永續。商業性農業已開始取得大幅進展,開發出創新的技術,利用裝有先進感應器和全球定位系統的電腦化曳引機,讓肥料和殺蟲劑的施用更為精準。許多農人更針對土壤狀況施用個別客製的混合肥料,有助於讓進入鄰近水道的化學物逕流量降到最小。

有機農業也可以大幅減少水與化學物的使用,藉由覆蓋作物、土壤覆蓋物和堆肥來改善土質、保持水分並累積養分。許多農人也學會如何聰明用水,他們用地下滴灌法等更精準的技術,取代缺乏效率的灌溉系統。傳統和有機農作的進步都能讓我們更有效地利用水和營養,增加「每滴所獲作物量」。

步驟四:改變飲食結構

如果有更多的作物能直接送進人類肚子裡,到2050年時要餵飽90億人口就會簡單得多。今日全球作物的熱量只有55%為人類直接食用,其餘則拿來餵養牲口(大約36%),或變成生物燃料和工業產品(大約9%)。儘管我們許多人會食用來自圈養場牲口的肉、奶製品和蛋,但牲畜飼料裡的熱量只有一小部分會進入我們食用的肉和奶。每餵給動物100卡路里的穀類飼料,我們只能從奶製品獲取大約40卡路里、蛋類22卡路里、雞肉12卡路里、豬肉10卡路里,或是牛肉3卡路里。若能以更有效的方式生產肉類,並減少攝取肉食,就算只是從穀類飼養的牛肉改吃雞、豬或牧場養殖的牛,都能在世界各地釋出可觀的糧食量。由於開發中國家的人民才剛富裕起來,在短期的未來內不太可能減少吃肉,我們也許可以先從那些已經大量食肉的國家著手。減少糧食作物用於生物燃料的比例,也能對增加可用食物大有助益。

步驟五:減少食物浪費

據估計,全球有25%的糧食熱量和高達50%的糧食總重量,在被食用之前就損失或浪費掉了。在富裕國家中,大部分的浪費發生在家庭、餐廳或超市。在貧窮國家,食物則往往在從農場到市場的過程中遭到損耗,原因出在不可靠的倉儲和運輸方式。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來減少浪費,例如減少餐點分量、多吃剩菜,以及鼓勵自助餐廳、一般餐廳和超市建立減少浪費的措施。在所有增加可用食物的方案裡,解決浪費問題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上面這五個步驟加起來,就有可能讓全球的糧食供給增加一倍以上,並且大幅減少農業在全球的環境衝擊。然而知易行難。要執行這些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改變固有的思維。人類有史以來,幾乎總是被對農業「多多益善」的過度熱切追求牽著走,為此不斷清除更多土地、種植更多作物、使用更多資源。我們必須在生產更多糧食以及為下一代打造永續地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不論是糧食安全或保護地球環境,我們面臨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好消息是,我們已經知道該做什麼,只要找出該怎麼做。面對並解決全球糧食挑戰將需要我們每個人在把食物放到盤子上以前,多想一點。我們要想到我們的食物和種植它的農人之間的關聯,我們的食物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水域和氣候之間的關聯。當我們推著推車走在超市裡的一排排貨架之間時,每一個選擇都攸關人類的未來。

http://www.ngtaiwan.com/49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色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