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好情緒,先接納他生氣的心
- 2012-09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編輯部
當小孩生氣、哭泣、害怕時,大人是不是只有叫他們不可以生氣?孩子要能學會正確的說出他的感受,才有辦法調整及熟悉自己的情緒。
如何引導小小孩適當的表達情緒?
情緒是人格的基礎,協助孩子接納、認識及表達情緒,會幫助孩子發展更好的人格特質。出生後不久,嬰兒便有快樂、生氣、驚訝、悲傷及害怕等情緒,直到兩歲自我意識啟蒙,開始了解自己與其他人、事、物是分開的,孩子才出現羞愧、嫉妒、內疚、自傲和理解等更複雜的情感。
要能適當的表達情緒,需先接納正、負情緒的存在,然後認識情緒的內涵,最後才是適當的表達。如果大人在孩子生氣、哭泣、害怕時,要他們不可以生氣、愛哭鬼羞羞臉、膽小鬼……之後要他們適當表達情緒將會是困難的功課。
大人可從嬰兒期開始做情緒教育,當嬰兒哇哇大哭時,給予抱抱及溫柔的撫慰,讀出嬰兒的情感,並做適當的回應。
如「肚子餓了喔、尿布溼了不舒服喔」、「嚇到了,惜惜」,經常這樣做嬰兒會漸漸接納及熟悉自己的情緒。
兩到三歲的幼兒行動快過語言,生氣時丟東西、打人、咬人或大哭。大人先不要指責他們的行為,將孩子抱起來像鏡子般反應他們的情緒「生氣了」、「好氣喔」,拍拍孩子說「我知道你生氣了」。然後可以示範跺腳的方式表達生氣,或表達「我生氣了」,鼓勵幼兒說出情緒來取代丟東西或打人。當他們減少丟東西的次數,或是開始口語表達時,肯定孩子做得很好、很棒、很厲害。
其他的情緒也是如此,如害怕時大人示範邊拍胸膛邊說「怕怕」,快樂時說「好開心」。大約到中班可以鼓勵孩子練習簡單的造句「我生氣了,因為……」「我好開心,因為……」當孩子能用語言說出情緒,就會降低不適當的情緒表達。
幼兒很會閱讀別人的表情,並模仿周遭人的行為,如果大人經常用「我」開頭來表達情緒,在幼兒面前避免情緒化的動作及字眼,大人的以身作則對兒童的情緒表達就是做了最佳的典範。
◎情緒力,人格教育的基礎 ── 總編輯推薦‧親子天下長銷作品:【我的感覺】系列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10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