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2779.html
首頁 > 謝哲青.台北 > 這世界並不完美,但仍值得為它繼續奮戰!
這世界並不完美,但仍值得為它繼續奮戰!
文 / 謝哲青.台北
瀏覽數 / 42,750+
時間為2011年10月13日,地點是中國廣東省佛山市,一名年約2歲的小女童,在陰雨霏霏的黃昏獨自跑出家門,就在家門外不遠的地方,先後慘遭兩台車輛撞傷碾壓,脆弱的小生命岌岌可危。不過,這起事件最令人不解與髮指的是,透過監視錄影設備的紀錄,全世界都看到,最初路過的十多名行人冷眼旁觀,不聞不問,任憑小女孩躺臥在血泊之中,雖然後來也有善心路人伸出援手,送醫急救,卻挽不回小女孩擁有美好未來的可能。事發後,這段影片在中國迅速散播,並引起海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小悅悅事件」(Death of Wang Yue)成為新聞社群討論最熱烈的議題,同時,也引發了全球對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後公民素質的詰難疑慮。
同樣的,發生在台北的捷運事件(2014 Taipei Metro attack),也引起輿論媒體的圍繞爭論,透過24小時新聞台前額葉切除式的反覆放送,讓三月學運後不斷加深的社會異化浮出檯面。北捷事件後幾週,公眾交通的車廂內總是呈現某種詭譎的寧靜。北捷隨機殺人事件,與「小悅悅事件」,1995年奧姆真理教策動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同樣為社會帶來集體性創傷,永遠刻印在公眾心中。
文 / 謝哲青.台北
瀏覽數 / 42,750+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於群眾行為的研究發現,「似乎」在緊急危難情況下,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伸出援手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簡單地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這樣的現象,被描述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也被稱為「基諾維斯症候群」(Genovese Syndrome)。群眾對發生在眼前的事件,可能因為害怕介入後的尷尬曖昧,或者是注意其他人的反應,決定自己是不是該有所行動的盲目無知,甚至只是因為現場路過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是我?」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態,都是造成無辜生命傷亡的可能原因。而在「旁觀者效應」學術背書之下,更延伸出「個人是英雄,一進團隊變狗熊」的責任擴散理論。難道,群眾的力量,只侷限在社會學的「性惡」論述中嗎?
不過,就是有些人勇於挑戰傳統,當年《紐約時報》對Kitty Genovese案件的報導,開啟了現代對「旁觀者效應」的研究。媒體報導路人鄰居的冷眼旁觀,讓紐約人背上無情勢利的十字架,今天,歷史新聞研究,證明是媒體刻意扭曲事實,讓Kitty Genovese案報導更加聳動。在北捷事件中,我們看見了一位勇敢的中年女子,因為不顧自己的安危對其他被害者伸出援手,因此成為凶嫌下手的目標。「旁觀者效應」只是學術描述,並不能代表我們全體對善良與正義的公共認知,這世界即使並不完美,卻有太多原因值得我們為它,繼續奮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