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3原則,逆勢贏家就是你

掌握3原則,逆勢贏家就是你

圖片來源:黃建賓

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時間與創新力,在最壞的時刻,逆勢累積自己在職場中的獨特價值。

1. 擺脫焦慮,愈忙愈有效率

 

焦慮感是上班族永遠難以擺脫的終極惡夢。真正的原因是工作量過大,時間不夠用?焦慮和工作效率之間有什麼關係?

暢銷書《不斷幸福論》作者柯萊恩(StefanKlein)在這本新書《生命的時間學》中,同樣運用他擅長的寫作手法,大量引用實證研究,說明大腦主管的認知與焦慮感之間的關聯。

焦慮感是自找的

 

社會學研究有個有趣的說法:當一個男人和女人擁有一樣多或一樣少的休閒時間時,一般說來,女人更容易感到緊張忙碌。這是訪問12,000個德國家庭的問卷結果。

若是以每天工作量相當的男人和女人來相互比較,例如每天在辦公室工作8小時、家務2小時,結論依然相同。背後原因就在於,女性在主觀認知上,對於家人與家務的責任心較重,擔心自己是失敗的母親。

而焦慮感的產生,讓我們的時間變得更少。因為壓力會讓我們變得急躁不安、不專心、倉卒行動、容易犯錯,得花更多時間修正錯誤、重新來過。

而在面對壓力時,最簡單的舒壓方法就是去運動,但是偏偏心裡又不願意,因為都已經快來不及做事了,實在不想浪費時間運動,如此一來只會陷入惡性循環。

如何更有效管理時間,管理你的焦慮感,改變自己的主觀認知,才能擺脫焦慮惡夢。

誰該有時間主導權

此外,焦慮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以為再也無法掌控時間。這一點可從一項對英國公務員所進行的研究得到證實。

流行病學者麥可‧馬默(Michael Marmot)與他的同事研究發現,低階員工生病的機率不僅是高階主管的3倍,也是同齡者死亡率的3倍。愈低階的員工愈不能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另外有這類問題的男性公務員死於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機率,是那些可自由支配時間同事的2.5倍。

失去支配感這個因素,也可以解釋現代上班族的困擾。雖然整體而言我們擁有的休閒時間並不比從前少,但是抱怨壓力的聲音卻變多了,隨著科技產品的發達,我們被迫隨傳隨到,科技讓我們工作更方便,卻也犧牲了個人自由。

這些研究發現也影響了未來的管理方式,如何給予員工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主管與員工之間互動時,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干擾,是所有人都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

當「工作量增加」成了未來上班族無法逃脫的現實,改變自己的想法,爭取合理的時間主導權,才能在忙碌的壓力中,依然從容自得。

2. 管好時間,告別加班痛苦

為何忙碌的人,還能有多餘的時間?為什麼愈成功的人,感覺愈悠閒?

日本暢銷書作家箱田忠昭38歲時便當上公司總經理,41歲時獨立創辦InsightLearning公司,如今每年舉辦將近300場以上的演講。在這本新書中,他分享了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的親身經驗。

制定工作的先後順序

 

時間管理最糟糕的地方,就是總在做些瑣碎小事或眼前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卻完全沒做。請丟掉過去你所學到的制定優先順序的技巧,遵循以下2大步驟。

‧先列出今天應該進行的工作項目。你必須在前一天完成這件事,把今天該做的、想做的事寫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工作清單」。

‧將工作清單中的項目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會花費15分鐘以上的大工作,例如寫企劃或做報告等,此即為「大工作清單」。另一類就是5∼15分鐘可以完成的瑣碎小事,例如打電話或寫謝函給客戶等,這就是「小工作清單」。

「大工作清單」一定得按照優先順序排列,每天完成5∼6件大工作就可以了。在處理大工作之間的空檔,或是臨時多出來的零碎時間,就可以拿出你的小工作清單,處理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小工作。

善用「前半段原則」

 

工作的安排也是一門學問,盡量在前半段傾全力衝刺,工作效率就能夠逐漸提高。假設是一天的工作,盡量在上午結束困難、必須優先處理的工作。下午可以出去跑業務或處理例行公事。

另外,最好能先做討厭的事情。因為不想做、且困難的工作總是很麻煩,所以很容易拖延到最後才開始動手做,但事實上有時這類工作卻是優先順序高的工作。

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在你最能發揮能力的巔峰時間,處理麻煩的工作,這樣最容易達到成效。

最後要提醒一點,工作的環境也是時間管理的重要一環,如果你連什麼東西放在哪裡都不清楚,光是「找東西」就會浪費不少時間,同時混亂的環境也會分散注意力,影響工作效率。

3. 培養創新IQ,成為逆勢贏家

 

愈是糟糕的年代,愈需要膽大創新的思考與做法。李奇‧高德(RichGold)這本輕鬆有趣的新書,是很好的參考。

高德是美國藝術家、設計師與發明家,曾在美泰兒(Mattel)、世嘉(Sega)、全錄帕洛奧圖設計公司工作。他的一生只有一本著作,並且自己加了插畫。

書中的文章曾在網路上流傳多年,被工業設計、電腦設計、創業領域視為經典,但直到他2003年過世後4年,這些作品才有機會集結出版。

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慧眼識英雄,由當年的教授、現任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的前田.約翰(JohnMaeda)收入由他所主編的Simplicity書系。

在這本小書中,高德特別花了相當的篇幅詳細說明創新的7大模式與優缺點,對一般上班族相當受用。

.解決現有問題。這是最常應用的創新方法之一。但這個模式有個問題,就是每個解決方法會創造出10倍問題。

例如,你記不起愛聽的音樂電台在哪裡、你要每首歌的低音與節奏設定不同、還需要遙控器等等。每個問題都可以用一個按鈕解決,但你的收音機馬上變成有50個按鈕,太過複雜。因此,採用這種方法必須特別留意,它所衍生的問題是否掩蓋了創新的好意。

.天才發明。天才發明家的想法往往走在時代前端,但經過時間證明,他們通常是對的。切斯特.卡森(Chester Carlson)花了20年鍥而不捨,才有人願意買下他發明的影印機。

當時多數人都認為他不會成功,「誰要買這麼貴的機器?我們已經有複寫紙了。」在當時,影印機不會解決任何已知問題,也沒有實際的需求,只能說是個夢想。因此這種模式的風險在於,如果創意太早出現可能會失敗,時機的掌握很重要。

.演繹法。指的是從基本原理衍生出新事物。例如當年全錄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進行「無所不在的運算」研究計劃,背後的科學理論是:未來網網互連的運算將普遍存在於世上所有的物件,研究團隊依此原則發明了PDA的雛型機「PARC平版機」,方便你隨時隨地可與他人溝通,但缺點是反而因此讓人無心開會。

.未來就在眼前。例如工程師知道電腦會更快、更小、更便宜。甚至未來已經發生,只是很昂貴。這種模式相對容易、也比較具體,你要做的就是能夠及時創造出在不久的未來需要的產品。

.殖民化。也就是找到還沒被擁有、可以被免費使用的事物,重新加以包裝,再賣回給消費者。像是「康寶濃湯」,原本你可以自己在家不用花什麼錢,就能煮出一鍋湯,但為了方便與節省時間,於是花錢購買已經調味好的康寶濃湯。

.發展出更好的形式。對於一個已經存在的產品,發展新版本,就好比汽車的改款,或是軟體的升級等。但這項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產品往往變得更為複雜,遠離終端使用者的需求,事後證明是完全失敗的創新。

.改變事物的定義。你對產品的定義決定了產品開發的走向。一旦改變既有的認知,就出現了創新的可能。最明顯的例子便是7-ELEVEn徹底改寫了便利商店的定義,成了所有人的生活好夥伴,從日常用品的銷售,到信用卡、水電費、交通罰款的繳交等。

當你坐在辦公桌前苦思創意時,不妨參考以上7種做法,提升創意IQ,早別人一步思考出更多有創意的想法。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色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