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吶喊:「給我工作!」
走遍世界各地,青年的失業率,都比平均失業率多出一倍以上。失業大軍中,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甚至佔三、四成以上。年輕人擠不進就業的窄門,靠父母生活的寄生族蔓延全球,年輕人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各國政府怎麼幫助他們走入職場?
信不信由你!
根據聯合國統計,現在全球最少有近億名青年在街上閒晃,為失業所苦。
歐洲,法國。二十七歲的麥可從大學的經濟系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四處碰壁,最後終於找到一家公司收留他做不支薪的實習生。
美洲,加拿大。二十一歲的蘭德有三份兼職工作,每天六點起床,常常凌晨一點才回到家。每當嬰兒潮的長輩問:「怎麼不找一份正式、全職的工作?」她就納悶:「到哪裡找?現在要一份全職的工作有多不易啊!」
亞洲,台灣。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社會新鮮人要靠父母養,近三成的新科碩士求職不易,寧願當工讀生。
不管在哪裡,年輕人都是失業最嚴重的族群(表)。OECD與亞洲各國,三十歲以下青年的失業率常是整個社會平均失業率的二倍以上,年輕失業人口甚至佔全體失業族三、四成以上。
嚴重一點的歐洲,法國、西班牙二十四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在二○∼三○%之間,即使是經濟承平時期,這個數字在全歐洲也沒低過一五%。「年輕人應該是職場的明日之星,現在卻連那扇門都擠不進去,」《經濟學人》諷刺。
更糟的是,這種現象似乎一去不回頭。以美國為例,青年勞動參與率從一九九九年以來一路下滑,已經創下近四十年新低。在以建教合作著名的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桑姆眼中,「青年勞動市場也陷入『蕭條』」。
教育愈來愈普及,多數年輕人的學歷、素質比以前更好,為什麼反而找不到工作?
年輕人就業大不易
現在的就業環境,的確對年輕人比較不利。
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比他們上一輩來得少。二次大戰後費時幾十年的經濟重建,提供了嬰兒潮許多工作機會。現在這些職位都還被佔著,加上經濟不佳,許多退休族又重返職場。光是今年,美國五十五歲以上的上班族就比去年多了八%,「年輕人得等等!」《經濟學人》總結。
就算有就業機會,年輕人也不見得競爭得過有經驗的老手。東北大學勞動市場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年輕人剛踏入職場時,常從較容易的餐館服務、銷售與收銀員入門。但是現在許多中年人被解雇,跟年輕人搶這些工作。中年人工作經驗較多,又懂人情世故,更不像有些年輕人怕吃苦,也不求高薪。經營旅館的魯特傑,今年就把四分之一的青年職員換成中年人。
但是企業大舉裁員時,年輕人卻較容易「中獎」。這一波衰退裁員最多的,就是網路、電訊、資訊科技與金融業。這些新興產業業績好時雇用大量年輕人;不景氣時,最容易被解雇的,也是以年輕人為主的網頁、程式設計師,或是業務銷售人員。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與全美電子協會統計,最近二年,電訊、網路與一般科技業,裁員的人數都在六位數以上。光是北電網絡和剛申請破產的世界通訊,就都裁掉了幾萬人,幅度在二成到六成之間。
證券與銀行業行也不斷縮編,連原本表示只減薪不裁員的嘉信理財最近也不得倖免,要裁員一成。「許多原本不動如山的企業現在在業績中掙扎,也開始請人走路了,」史奈林人力仲介公司總裁寶爾克觀察。
另一方面,現代人經濟條件好,許多年輕人沒有立即就業的壓力。
在歐洲,許多西班牙人大學畢業後在家閒待到三十歲,就算去工作,也有七成是做臨時性的工作。
在亞洲,日本年輕人靠父母生活的「寄生族」愈來愈多,他們傾向於選擇做臨時、兼差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日本社會學家中野修形容一九六○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除了富裕一無所知,「選擇享樂甚於受苦,娛樂重於工作,消費重於生產,享受甚於創造」。
即使是在重視獨立的美國,也出現類似現象。過去多數美國人在高中畢業後就離家獨立,但是現在,二十五至三十四歲的年輕人,還有一成以上與父母同住。從事經濟研究的凱伊猜想,大概要等到六十六歲,他的小孩才會全部經濟獨立,「到時得好好慶祝!」
「很多人以為他們會處於空巢期,結果發現,他們的下一代工作穩定的時間比他們期待的晚得多,」財務顧問金士葆告訴《紐約時報》。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許多年輕人不積極就業,是因為準備繼續深造。在台灣,近幾年都有二一○萬左右的青年因為求學或準備升學,而未投入勞動市場。如果把他們視為一種投資,能因此提升未來的人力資源,未嘗不是好事。
年輕失業老來貧窮
不過,青年失業畢竟弊多於利。
立即可見的是,除非家庭富裕,否則生活可能陷入困境。在法國,二十幾歲的青年就有近一成淪入貧窮,絕大多數是因為失業。
更重要的是,年輕時失業,可能會影響一輩子的發展。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份研究指出,青年時失業,將降低有生之年的所得,增加失業的機率,並較可能罹患心理疾病。
紐約大學教授沃爾夫也指出,年輕人如果能有較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生活較穩定,也較能謹慎地結婚,「不會隨性、隨便生孩子,」減少未來的問題。
年輕人失業也會帶來社會的夢饜。正值人生菁華期的年輕人若無法一展所長,學習、累積歷練,將來變成社會棟梁時,將影響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失去改變(自己與社會)的希望了,」日本應慶義塾大學教授森島感嘆。
此外,一個無法提供年輕人機會的社會,也會失去人才。青年失業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法國,自一九九五年以來,移居海外的年輕人已經成長三成,目前總計有近二百萬人「到倫敦、紐約、矽谷去尋找他們的未來,」《Business Week》嚴正指出,這對這個只有六千萬人口的國家,「是嚴重的打擊」。
所以,許多國家都在想辦法增加年輕人的就業率。
最直接的方法是,政府直接釋出工作機會。例如,台灣鼓勵青年參加軍官、士官甄選,最近也推出試辦募兵的計劃,分別提供幾千個就業機會。法國的「創造青年就業計劃」則提供幾十萬個工作機會,請青年做警察的耳目,以最低工資協助巡街、舉發不法等工作。
政府也可以用其他機制,讓企業釋出更多工作。像法國逐步把每週最低工時從三十九降到三十五小時,每個人的工時變短,企業便需要更多員工。一九九六年以來,法國因此創造出近二百萬個工作機會。《Business Week》形容,這種做法讓「就業市場的派愈做愈大」。比利時則直接立法,要企業雇用某個比例的青年員工。
做大就業市場的餅
也有國家創造雇用年輕人的誘因。例如,法國和瑞典都規定,如果雇用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政府便補貼一段時間的社會安全費用或工資。
另一種方法是降低年輕人的基本工資。比利時、荷蘭都規定,雇主雇用某一年齡以下的員工,可以給予較低的工資,鼓勵企業晉用年輕人。
這也可以幫助年輕人脫離沒經驗的窘境。美國規定,雇主可以對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前九十天的工資打折。加拿大則對青年前五百小時的工資,每小時打折二加元,等他們有經驗了,再領取一般的基本工資,「就當做他們正在實習、受訓,」《溫哥華太陽報》比喻。
最可長可久的方法,還是加強職業訓練,讓年輕人符合社會需求。香港、英國、丹麥都有針對青少年或十八至二十四歲年輕人,長、短期的職業訓練,除了學習實用的職場技能,還強化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培養自信與求職技能,再讓他們到政府提供的機構見習或當義工。
這些國家都規定,如果拒絕任何一項訓練,便無法領取生活津貼。荷蘭甚至要求,青年失業必須登記受訓半年,失業半年後便不能領取生活津貼,以強迫青年自立自強。
這些計劃成效卓著。光是英國就在二年半內,將二十五萬失業青年帶入職場。「這是我們已達成,而且要繼續維持的承諾,」英國首相布萊爾對自己的構想與效果非常滿意:「這是最值得政府驕傲的成就。」
也有政府鼓勵建教合作,增加年輕人到職場實習的機會,讓企業訓練所需的人才。美國就有「學校到工作機會法案」,撥款鼓勵學校與企業合作,將工作訓練與企業實習融入課程。
讓生活運轉
香港政府則向工商界募集幾萬個職位,讓青年實習。企業界響應熱烈,六大商會與旅遊業、外籍商會甚至承諾最少「一公司一職位」,協助減緩青年失業。
不過,失業者也對自己有責任。在二年前因網路泡沫幻滅而失業的艾若森說,失業時不要放棄任何一種援助。當時她就是靠著失業補貼抵銷失去收入、雇主又欠薪的損失,安度難關。「別人也許會認為那是『救濟金』,但是真的很有幫助,」二十七歲的艾若森說,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如果有職訓的機會,更要把握。從事人力資源顧問的麥康恩建議,失業人一定要到政府的失業機構走走,看看自己符合哪些援助,有沒有課程可以上,有沒有工作可做,或是食物津貼可領。
「至少要讓生活繼續轉動,」麥康恩說,這是脫離失業的第一步。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0857&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