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5539.html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gvm.com.tw/images/336/25539.jpg&width=212&height=150)
以色列教育部坐落在幾棟灰白色古色古香的建築裡,這裡曾是19世紀末期耶路撒冷著名的「醫院區」。為了這次專題,《遠見》特別約訪以色列教育部長皮隆(Shai Piron),希望找出盛產諾貝爾獎得主的祕密。
去年48歲的皮隆以黨內第二高票選上國會議員,之後被任命為教育部長。他擁有法律學位,曾經是位猶太經師(Rabbi),擔任過女校校長,並曾任教於大學。
上任一年多,皮隆推動許多教改,包括將高中會考制度從高一延後到高二,為的是「更多有意義與深度的學習」。會考的項目也從原本的七項,預定減為四項。同時,明年更規定每位高中生一年必須有60小時的社區服務。身材高大的皮隆沒有架子,談話幽默風趣。以下是採訪精華:
猶太文化薰陶 從小就愛問為什麼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過去20年出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請分享你們的祕訣?
皮隆答(以下簡稱答):前兩年我到北京大學參訪,有人問我:「為什麼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只有少數1、2人得到諾貝爾獎,而以色列是小國,卻有非常多人獲此殊榮?」
有那麼多諾貝爾獎得主,這也許要回到猶太的文化,從13歲成年禮的傳統聚會開始。當你碰到人的時候,一見面就會問你Hidush(希伯來文:說些新鮮事吧!)有沒有想到什麼好問題?過幾年,你結婚了,又碰到那些親朋好友,還是問:「有沒有新鮮事?有沒有想到什麼問題?」
等到你到了上班的年紀,遇到你的老闆,他還是問:「有沒有新鮮事、有什麼問題?」
當我上初中時,我的老師坐在我旁邊,給我一本《塔木德》(猶太教的重要文獻,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他教了我幾個字,然後問我:「或許你對這幾個字有些問題?」然後我回答他我的看法。接著,他又教我幾個很棒的問題,然後他問我:「你覺得這些問題中,哪些其實不是問題?」我回答他後,他滿意地說:「太棒了!」
這種思考的過程其實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兩難的局面其實也比答案更重要。問問題,永遠保持懷疑,是以色列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