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珮萱 │ 攝影:天下文化
出處:2013年2月號《遠見雜誌》 第320期 瀏覽數:32,200+
以《與成功有約》一書,奠定其管理大師級地位的千萬暢銷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最近又有了全新的作品!身為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史蒂芬‧柯維不僅是柯維領導中心的創辦人,也是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的聯合主席,多年來協助眾多企業、教育單位與政府機關訓練領導人才。
早在1996年,《時代》雜誌(TIME)將他選為全美25為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並封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管理學大師的最佳代表作 《與成功有約》一書,被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商業書之一,該書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翻譯成38國語言,累積全球銷售量突破2500萬冊。其後柯維陸續寫下《與領導力有約》《與時間有約》《與幸福有約》《與青春有約》《與生活有約》《與影響力有約》《讓好工作找上你》(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2011年10月,史蒂芬‧柯維完成了他的最新著作《第3選擇》。儘管不到一年後,2012年7月,柯維79歲時與世長辭,但他為後世留下的這本《第3選擇》,依然持續發揮影響力。 有著「領導學之父」美稱的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讚譽,本書是柯維最佳代表作,對所有人幫助甚大,「能使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在這混亂的世界中,活出和平與正義。」
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圖圖主教和穆罕默德.尤努斯,皆讚揚柯維在書中提出了如何超越最難以解決的紛爭,攜手共創雙贏的解決方案。
第三選擇,讓1加1等於100
柯維在《第3選擇》的第一章開宗明義闡明寫作目的。
他發現,人生充滿難解的問題,從個人、家庭、工作、生活周遭、甚至大環境和全世界,「於是我們失望、決定放棄、或勉強接受一些最終還是會讓自己覺得很糟的妥協。」如此感觸,是他寫這本書的最大動力。他認為,人生應該有除了放棄與妥協之外的第三種選擇。
柯維解釋,大多數的衝突都肇因於只有「2種選擇」的思維模式。用「我們這一方」來對抗「你們那一方」。他主張,應該藉由綜效(synergy)來達到第3種選擇,讓「我的想法」與「你的想法」,融合出「我們的想法」。
然而,柯維認為,多數人卻都誤解「綜效」。「綜效與妥協絕對不是同一碼事,」他強調,因為當我們妥協時,1加1頂多等於1.5,兩方都有所犧牲、各讓一步,看似雙贏,其實是雙輸。因為所謂的綜效,應該是1加1等於10、或100、甚至1000!
印度甘地啟動綜效 超越衝突
「綜效不只是解決一個衝突,當我們達到綜效的結果,我們已經完全超越衝突,」柯維說。 他引用了好友、也是哈佛創新理論的名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說法,真正的任務不是在化解衝突點,而是改變導致衝突發生的思維。
柯維舉出,具備第3種選擇思維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印度聖雄甘地。
甘地所發明的非暴力式抵抗是一種典型的第3選擇。他超越了只有2種選擇的思維模式,他不打算逃避,也不打算反擊。
為抵抗當時處在白人統治底下不公不義的待遇,甘地帶動印度人以非暴力面對暴力,盛大規模的寧靜示威,引起全世界關注。
四階段 建立第三選擇新思維
因此,在發揮綜效前,必須先擁有第3種選擇的思維。建立新思維有四個階段。 首先是「我看到自己」。柯維認為,要分清楚什麼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什麼是社會的思維,否則便會落入「真正的身分盜用」。
一般的身分盜用像是被人偷了錢包、信用卡,被人冒充身分和盜用財物,「但當你被別人所賦予的定義完全吞噬時,這可是更嚴重的身分盜用,你的想法會被外在事物、文化情境、政治、或社會壓力所挾持。」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其次是「我看到你」。柯維引用了非洲班圖人(Bantu)的文化,在班圖族裡,大家見面的打招呼用語就是「我看見你」。能視別人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因為只有2種選擇思維的人常常無法將別人當個「人」,他們只看到別人的意識型態。
第三個階段是「我努力了解你」,敞開心胸去了解對方與自己相衝突的想法,而不是迴避或捍衛自己的想法。 多年以來,柯維不斷提倡的發言棒溝通法,是實踐「我努力了解你」的重要方法。
他指出,美國原住民集會時,一向以發言棒來指定誰有發言權。只要發言者持續拿著發言棒,任何人都不能打斷他,直到發言者覺得大家都聽到他所說的話、真正了解他的想法為止。
其中一項核心要素還有同理聆聽。柯維解釋,同理心代表我們願意認同或願意轉換到衝突的另一方。雖然不表示我們同意,但是會嘗試去了解,易地而處、真正感受到他的心境。柯維將同理聆聽,稱作為對方提供「心理上的新鮮空氣」。
知道自己、看到別人、同理別人後,第四階段才能進入「我與你發揮綜效」,找出一個之前都未曾想過的最佳解決方案。
改變思維,便能擁有新契機
1.樂高經驗〉當系統遭駭時
書中記錄眾多真實故事,證明一個簡單的第3種選擇,可以解決複雜問題。
1992年一種新型霍亂在印度傳開,如何不用昂貴的化學藥劑,又不耗費能源來淨化水質,引發政治人物和衛生官員相互指責。
印度裔科學家卡吉爾博士(Ashok Gadgil)想到紫外線可殺菌,他發明一款只需汽車電瓶就能啟動的紫外線淨水器,用他的方法淨化1噸的水,只要花費半毛錢。卡吉爾展現了只要轉換不同的思維方式,就可以產生的第3種選擇。
樂高(LEGO)也是一例。這家公司在遭受駭客攻擊時,不是只想到被侵權,也不是駭客違法。他們採用「發言棒溝通法」,努力想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做?
他們驚訝發現,原來這些人都是樂高迷,希望創造自己的樂高模型,因此駭入樂高的電腦系統查看存貨,以便訂購一些原本只能成套購買的零件。這個發現讓樂高發展出一套電腦軟體,讓顧客盡情打造新樂高,並鼓勵他們與其他顧客分享設計。結果,一群死忠客戶免費為樂高創造出成千上萬種新產品。
柯維分析,如果是「2種選擇」的思維,樂高可能追訴這些駭客的違法,或選擇放棄、接受損失。但透過第3種思維卻出現全新商業模式,讓顧客設計產品,也創造公司極大利益。
2.職場運用〉看見另種可能
在職場人際關係中,第3選擇也非常管用。當一位同仁對老闆提起公司所做的某件「蠢事」時,典型的老闆聽到的是「抱怨」,但綜效型的老闆,聽到的卻是一個「想法」。
柯維認為,領導人必須拋棄將差異視為威脅,雖人通常會有因不安全感而產生的防衛思維,但「認真思考的人,想法永遠不會相同」。若主管能同理部屬的心情,或許會有更好解決方案。
第3種選擇的應用,同樣能深入家庭,例如親子關係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