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日本銀行業工作兩年嘆:難怪這個國家會衰敗

            
2回應            
  • +A
  • -A
                         

                                
來源:kevin dooley@flickr, CC BY 2.0

「我們四年沒見到你了,歡迎回來。」

當我走進餐廳準備和大學好友聚會時,聽到上面那句話。我們這群男生全都是10年前認識的同學,我們熱絡的握手,就好像再次回到了大學時光。現在大家也都30歲左右,這些日子來,要把全部老朋友聚在一起越來越困難了。普遍情況,都是某人在另外一個國家工作或念書,而唯一能證明他還是我們的朋友而非陌生人,是他們的照片出現在我們Facebook右側聊天室時。

有點遺憾,但或許這就是成人的生活,我們一年年長大,而就算是親密好友,也只能每隔幾個月碰面一次,因為我們全都慢慢長大並各奔東西。

今天是為了慶祝我們一個老同學回來台灣。他在大學時因為興趣所以開始學日文,大學畢業後去東京念研究所,然後在日本最大的一家銀行工作2年。幾個月前,他告訴我們,他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並將搬回台北。

這是他回來後第一個週末,問候之後,我們坐下來開始交換彼此的近況,聽他跟我們說這些年他在日本發生的事情。

晚餐接近尾聲時,我站起來去走廊接一通電話。我正要走回餐廳時,看到他走出廁所。因為周圍沒有其他人,我們更新了更多細節。

「你短期會打算回日本嗎?」我問。

他緩緩搖頭,透露出堅決的態度。

「不會。我愛日本,愛他們大部分的文化、人民,特別是有禮貌且文明的這些生活細節。日本生活在和諧又驚人的現代科技成果中,有一定程度的平衡。但這兩年我在日本讀書,然後到當地最大、最傳統的企業上班後,我可以告訴你,如果我有選擇,我不想繼續在日本工作,或是替日本公司工作。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日本在30年前那麼強,但後來又因為那些原因導致他們在過去20年停滯不前。我不覺得它會變更好。」

「舉個例子,在正常情況下,併購會為公司帶來更高效率及能力,因為你擺脫了重疊的部門並淘汰了表現不好的部門。但在日本,特別是傳統企業,每件事都是根基於資歷和階級制度,而他們通常還是不會解雇人。於是,在併購後,會導致更多官僚、更不必要的浪費,更多部門和政治內鬥,導致年輕上班族更不可能往上爬,或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

當你整個公司或國家在90年代經濟快速成長時,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目標時,這沒關係。然而,當外部環境改變,而你的成功與否不再基於最好的工程技術、最低的價格或是最好的工廠時,許多亞洲公司,特別是日本開始在迷失的時候,整個公司和國家文化無法適應劇烈的變化。

經過10多年的政治鬥爭,最近的政府試著做一些改變,比如說日圓貶值,這在短期是有幫助,但根本上來看,還有別的事情需要有改變。整個教育體系、封閉的社會、不接受青年想法的企業文化、太固守傳統、高額且持續增加的政府負債,世界排名倒數的生育率,而這些都沒有改變。

或許最大的徵兆是在過去2年裡,我有超過5個日本同事已經辭職,並加入小的新創公司或是自己創業。在東京有個區,現在滿是30歲左右來自Sony、 Panasonic的工程師,他們對環境感到厭倦,想要嘗試不同的東西。東京還有一個很大的三星辦公室,裡面的人幾乎全都是以前Sony和Panasonic的員工。這些在10年前是難以想像的,但現在問題已經逐漸浮上台面。」

人們常說,台灣過去和未來的發展和日本非常類似,也就是說日本現在發生的事,很可能也會在5到10年後的台灣發生。

以大方向來看,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兩者都是島嶼,兩者都是根據製造和科技工程變得強大的經濟體,教育體系都很類似,而因為殖民歷史,許多經濟規劃、思考和政府系統方式是很類似的。日本在40年前變得卓越,然後在20年前經濟開始停滯不前,主因是債務增加、低人口成長、許多產業被韓國和中國超越。在許多方面來說,同樣事情將會或是已經在台灣發生了。因此,我們還有幾年可以看到未來情況,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鑑。

對單一種族、大程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嶼國家而言,必須要接受多樣性和外界的刺激。若是封閉自守,我們越快被邊緣化。我們必須要強迫自己有更開放的心態,比其他大國對國際事務更為好奇。任何一個太強調資歷和嚴格階級制度的社會,最終將會導致決策僵化、缺乏創新,而一度強大的公司將會慢慢消失,因為外國競爭者會加入,並聘請最優秀的人才。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有創新想法的年輕人需要創造改變,他們對國家和大公司太失望,所以最終加入外國的競爭對手或甚至出國工作,加速他們的成長、創新和稅收,而我們的國家和企業則失去這些需要不顧一切改變的年輕人才,繼續這樣永遠陷在被卡住的螺旋、被超越,並在成本和降低薪資上競爭。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認為自己很幸運,我們有這樣一個「近未來」的鏡子可以花幾年觀察和調整,並為同樣的問題做準備。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會做什麼不同的事情。

我們的企業和領袖必須聽更多年輕人的聲音,欣賞他們而不是一直保有舊的思維和階級觀念,應該像對待我們的文化一般來尊重他們。

一直往內看的島國心態、對外來事物封閉的社會、依靠資歷和階級來評定表現的公司和社會傳統,最終會把年輕活力、改變的熱情和創意往外推......

好在現在還有一些時間,讓我們從他們的歷史學習,未來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者簡介_鍾子偉(Joey)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現年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創業。新書《放膽去闖,上海職活的故事》(商周出版)甫於2013年6月上市。

「哈佛之後的人生」專欄文章列表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31030/20131030_1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彩色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