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漸成顯學 農學市集氣勢直逼「夜市經濟」
農業不但越來越是顯學,「農學」內涵也益加豐富多元。第五屆全國農學市集研討會今年輪到「花蓮好事集」擔任「爐主」,這兩天在東華大學盛大召開。台灣各地十多個農夫市集的農友、經理人、志工共近百人齊聚一堂交流、相識、也分享自己經營市集的甘苦談。與往年參與者大多集中在農業相關科系不同,今年開始多了商管學系學生與夢想返鄉開民宿的原住民的新面孔。
對照台灣第一個農民市集─合樸農學市集六年前剛成立之時,社會對於農業議題的陌生與漠視,現在農學市集已蔚為風潮席捲全台,從鄉村到都會地區,都可見到農民市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他們以一頂頂帳篷的路邊擺攤方式,為農友悉心呵護的作物尋找買家,也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互動、溝通。
究竟全台灣有多少農民市集,目前尚無確切統計數據。因為這六年當中,有的農民市集蓬勃發展,甚至還進駐百貨商場,業績不輸一般專櫃,但也有更多的農民市集黯然退場,粗估全台較大型與知名的農民市集約三十多個。
雖然各地農民市集聚沙成塔,尚不足以匹敵一般傳統市場與大賣場等通路,但「上農民市集買菜」,不但是消費者新選擇,也是許多台灣消費者認識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年輕人陸續投入農學市集,氣勢直逼「夜市經濟」
去年的主辦單位、248農學市集楊儒門表示,今年的參與者很多都是新面孔與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志從農的青年,選擇投入農學市集工作,擔任產地與餐桌的橋樑。但維持農夫市集也相當不易,研討會的舉辦,希望可以藉由互助交流,讓農民市集彼此扶持、日趨健全。
五年前,楊儒門因聽到返鄉農民表示「孤掌難鳴、孤枕難眠」而毅然決定開設市集支持農民。短短五年之間,台灣掀起多波農民運動,並連續爆發食品安全案件,消費者對台灣良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殷切。
對楊儒門來說,當年談「進鄉務農」與經營「農學市集」是浪漫叛逆的舉動,五年後的今天,楊儒門經營農學市集不但穩定,與周邊社區也互動良好,某些業績好、產品討喜的攤位,單日營業額甚至破萬。例如台灣水果製成的春一枝冰棒,夏季在四四南村的簡單市集擺攤,即使一支單價數十元,半天就有上萬元的業績,氣勢直逼台灣的「夜市經濟」。
「宜蘭發生一個現象,就是台北的市集辦得太好,農友都跑到台北去擺攤!」宜蘭大宅院市集的農友賴碧芬以半開玩笑表示,農友外流、擺攤辛苦,大宅院市集甚至一度考慮解散,最後仍決定繼續堅持。
來自美濃的「野上野下」工作者周季嬋也表示,在台北的「彎腰農夫市集」固定擺攤,卻很難說服其他農友一起北上,「一出門往往要到半夜才能回家。」
(左)中興有機農夫市集董時叡(中)花蓮好事集蔡建福(右)清大竹蜻蜓市集王俊秀
從市集打入實體店面,考驗農友與經營者
為了解決擺攤的舟車勞頓之苦,也與消費者建立穩定的互動關係,許多農民市集已經從單純的假日擺攤活動,跨足實體店面經營,甚至進駐誠品、新光三越等知名百貨,進攻頂層消費者的餐桌,雖然規模仍然不大,卻也逐漸發展成穩定而持續成長的經濟模式。
「還是要跟資本主義做出妥協。」進駐誠品百貨的台東秀明農法楊坤成表示,實體店面能讓農產品被更多人認識。竹蜻蜓綠市集、清大教授王俊秀也樂觀地表示,「不去滲透資本主義,要怎麼改變它?」到新光三越百貨設櫃、曾經創下每月80萬業績的248農學市集負責人楊儒門,更直接表示,「我們算過了,開兩家店才養得起一個工作人員,也才能幫助更多農友。」
雖然許多農民市集表面業績亮麗,但這種「新經濟模式」背後,對農友與經營者都構成考驗,知名的高雄微風小舖,甚至已經帶著250萬元的虧損宣告結束營業。
「只有夢想是不夠的!悲情賣農產無法長久!」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疾呼,經營農學市集乍聽之下相當浪漫,卻與其他商業經營活動一樣,需要許多現實條件予以配合。
對於實際經營農學市集的困難,248市集的楊儒門更總結多年感想直言,「辦農民市集一定有能力,才能實際幫助農民,不然一群人坐在市集相濡以沫,沒什麼意思。」開張7個市集、5間實體店面的楊儒門,已不復白米炸彈客模樣,而是殷實的生意人,預備開張更多店鋪,支持更多農友,也養活許多有志援農的青年。
耕作之餘又要擺攤,農民需付出更多
然而,正如許多市集負責人所強調的,「農友的職責還是照顧田地。」日益頻繁、甚至擁有固定店面的農民市集,雇用許多非農民的工作人員,來與消費者做第一線的接觸,一度引發「初衷不再」的質疑。賴碧芬表示,對農民市集來講,「僅由農友自行組成委員會,會相當辛苦,運作也不穩定。」不具農民身分的專業經理人,其實相當重要。
除了努力維持農民市集替農產品尋找穩定出路,各地農友也不約而同地對「有機」概念進行討論與思索。國內目前只有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等,直接以「有機」為名,販售商品也被要求必須通過有機驗證。
許多農友多紛紛表示「有機太難、認證門檻與費用太高,友善農法比較重要。」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創始人、興大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董時叡表示,他相當羨慕其他市集不必被「有機」的框架限制住,可以與更多不同農法、不同產品的生產者合作。
農民市集透過研討會交流,互相扶持
「正因已經出現考驗,農民市集之間更應該扶持、交流,每年研討會結束後,我們都會以菜籃為信物,交接給下一屆主辦單位,讓市集聚會互助的精神可以永續。」主辦單位花蓮好事集創辦人蔡建福指出,平日大家都各自在不同地點努力擺攤,邀集台灣各地農夫市集農友、經理人、志工齊聚一堂交流、相識、也分享自己經營市集的甘苦談。
「農民市集越來越成熟,也開始面臨一些經營瓶頸,可以這樣聚會,非常重要!」新竹竹蜻蜓市集、清大教授王俊秀指出,這樣的聚會可以把彼此困難說出來,萬一市集場地或農民面臨迫遷、遇到政策問題,也能到台上求援,「就能號召大家一起幫忙,也能相約下次到彼此的市集參訪!」
明年研討會主辦單位,則由全台第一個成立的合樸農學市集接下菜籃;後年的菜籃主人,則是剛剛成軍的苗栗「新盛有機農夫市集」。老市集扶持新市集、老農帶新農,台灣的農學市集步伐要走得更穩健,每年一次的研討會,是不可或缺的年度盛會。
本次大會就食農教育、慢食、市集策畫等面向,進行更深度的研討與交流,上下游新聞市集也將會就相關議題,陸續推出系列報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