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14/413061.htm?from=fb_et_news

「邪惡的平庸」揭櫫者  Google首頁塗鴉人物:漢娜鄂蘭

▲14日Google引擎上出現的人物塗鴉,是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的漢娜・鄂蘭,(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10月14日Google搜尋引擎首頁上出現的塗鴉,是一名伏案寫作的女子。她的名字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大陸譯作漢娜・阿倫特)。她是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更是關於極權主義的重要詮釋者。今年10月14日,是她的108歲冥誕。

漢娜・鄂蘭1906年生於德國的猶太人家庭。1920年代大學及博士班求學時期,她先後師事過兩位存在主義大師: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與雅斯培( Karl Theodor Jaspers)。她甚至一度是海德格的情婦。但海德格後來支持納粹、她卻是猶太人,兩人注定不會有結果。

為逃避蓋世太保追捕,漢娜於1933年移居巴黎。二戰爆發後巴黎淪,她還一度被關進集中營。後來僥倖逃出,1941年跟母親和丈夫逃往美國。戰後漢娜在大學擔任教職,1951年出版她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本書主要分析對象是成為二十世紀人類政治災難的「極權主義」(包括德國的納粹主義和蘇聯史達林的共產主義)。

書中指出,極權主義是史無前例的統治形態。過去任何專制獨裁,無論如何殘暴,都沒有像極權主義一般,把人區分成「理應消滅的人種或階級」,並且以「集中營」或「勞改營」為場所,進行集體的改造與屠殺。但極權主義的侵略性並非產生於對權力的渴望,只是出於意識形態的理由:希望讓世界達到連貫一致,證明它各方面的意義都是正確的。此書在台灣發行中文版時,民主黨黨主席蔡英文曾為它作序。

1960年,著名「納粹劊子手」、猶太人大屠殺計畫的主要執行者艾希曼(Adolf Eichmann) 潛匿阿根廷多年後,被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的特工綁桇回以色列受審。漢娜・鄂蘭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身份,到法庭報導了這場審判,並且根據她的觀察,於1963年出版了著名的《邪惡的平庸: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一書。

漢娜・鄂蘭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後來廣為人知的概念:「邪惡的平庸」(Banality of Evil,有人譯作的「平庸的罪惡」),即指「因為不思考、無判斷、盲目服從權威、體制而犯下的罪惡」,也就是本性不壞的所謂助紂為虐者。

這些體制下的「罪惡者」,服從體制安排,默認體制本身所包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為,憑藉體制來為自己的行為提供非關道德的辯護,以解除個人道德上的過錯。「邪惡的平庸」因此被視為現代社會技術化、體制化下產生的一種由許多平凡人共同構成的一種「平凡人的共犯罪惡」。

直到今天,當人們討論到如大屠殺等戰爭或體制上的罪行時,「邪惡的平庸」仍是最常被引用的論點之一。漢娜・鄂蘭強調:「思考能幫助我們判斷是非善惡,在緊要關頭避免慘劇發生」。 據說,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江宜樺,是研究漢娜・鄂蘭理論的專家之一。

2012年,德國女導演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完成了《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這部電影 ,由馮‧卓塔的愛將芭芭拉蘇可娃(Barbara Sukowa)飾演漢娜・鄂蘭。 影片中大幅記述了當年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審的經過。
 



原文網址: 「邪惡的平庸」揭櫫者  Google首頁塗鴉人物:漢娜鄂蘭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14/413061.htm#ixzz3GEExVSEl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色夏天 的頭像
    彩色夏天

    COLOR Summer & Frosty都是我 熱情如火 又 冷若冰霜

    彩色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