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自然規律、了解體質,預防好發疾病
透過了解季節性好發的疾病類型與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加上對個人體質的充分掌握,以及廣泛地認識食材的屬性,不但可有效管理個人健康,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雖然時序已進入4月,春天的氣溫卻仍未穩定回暖,流行性感冒疫情也蔓延得比往年來得久。樓中亮醫師認為,2011年上半年都將是偏涼的氣候。中醫理論主張,不同季節的氣候會對人體生理狀況產生影響。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表示春天萬物復甦、陽氣初生,充滿生命力,同時也是傳染病多發的季節;加上氣溫寒暖不定,容易受涼感冒或導致呼吸道疾病發作,例如扁桃腺炎、肺炎、咳嗽、哮喘等。莊雅惠醫師特別叮嚀要注意保暖,但即使氣溫低,此時也不宜再吃冬季補品(例如十全大補湯、薑母鴨或麻辣鍋),這類辛熱的食品也得跟著換季。
針對大部分人換季時經常出現的困擾──感冒,莊雅惠醫師說,中醫分「熱感冒」和「寒感冒」,熱感冒會有發熱、咽喉痛、鼻涕黃、咳嗽痰黃等症狀;寒感冒的症狀則是頭痛、怕冷、噁心嘔吐或腹瀉。除了就醫治療,也可以在覺得快要感冒(或感冒)時喝一些「感冒茶」──用薄荷加紫蘇泡茶,熱感冒就增加薄荷比例、寒感冒則增加紫蘇比例。
春天好發疾病:消化與神經系統
莊雅惠醫師指出,中醫理論中五臟與四時相應──春氣內應肝木,加上春天多風,所以屬於肝陽、肝火及肝風等疾病,容易隨著春氣上升而引發,或是影響脾胃功能,因此春天常是成人胃疾、肝疾、高血壓、眩暈或失眠等消化系統,以及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好發的季節。
莊醫師特別解釋中醫提到「肝」,並非單指肝臟,而是包括消化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等,情緒中的「怒」也是由肝來掌管。莊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經常情緒緊繃的壓力一族,在氣候由冬轉春之際,常見不易入睡、消化不好、頭痛等症狀。
樓中亮醫師則認為,本季有「春行秋令」的特色,是個比較冷、比較乾燥的春天,除了容易失眠睡不好,往常只在秋冬才好發的皮膚問題(例如乾癢症),在這時節也會發生;尤其需要注意感冒誘發的心血管疾病。中年族群日常可以多吃海帶、黑木耳、老薑、蓮藕等,有助保養血管。
兩位醫師針對睡眠障礙的問題,分別提出簡易湯方:「快樂湯」和「甘麥安眠茶」,適合本季保養,幫助睡眠並舒緩情緒。
配合大自然規律,做好健康管理
根據樓中亮醫師臨床統計,在3000位35~55歲患者(患者職業很高比例為中小企業主或中高階主管)中,女性常見乳癌、子宮瘤、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肺腺癌及腎臟病;男性則較多高血壓、糖尿病、中風、肝癌和大腸癌。其中很多是長期壓力下大走肝經所引發,所謂的「爆肝」,大多是過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
如果已知自己屬於壓力一族,更應該積極地養生保健,做好健康管理。樓中亮醫師在其著作《算病》一書中,列舉眾多錯誤的養生觀念,例如多吃蔬果就不會得癌症、葡萄糖胺可以保護關節退化、吃酵素可以排毒等,都是需要修正的錯誤觀念。樓醫師認為,「觀念養生」才是正確且可以持續的養生方式,例如「經絡養生」配合大自然與人體運作的規律和邏輯,避免外來因素損害身體,便是重要又簡易的養生方式之一。
書中同時也提到,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膽經氣血最旺盛的時段,也是保養膽經和膽腑各系統的最好時機。膽經保養得宜則思慮清晰有條理,組織邏輯力會大大提升。而保養膽經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保證睡眠」──子時進入深度睡眠,則膽汁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袋就有多清。只要依據「膽經穴位圖」,常敲膽經、用指尖輕敲頭部,就可有助於疏通膽經。
造成錯誤養生方式的問題徵結,往往來自於本身體質「不適合」。樓中亮醫師就曾遇過這樣的病例:某位上市公司總經理,原來住在美國,返台時正是生機飲食最流行的時候,於是她改變飲食習慣,一天吃4份蔬果,一段時間後就停經了。樓醫師指出,該名女病患在三十幾歲就停經,正是因為本身的體質偏冷,再加上吃生機飲食,把脾胃變得更虛寒;問題並非來自於生機飲食,而是她本身的體質不適合生機飲食。
先認識個人體質,再積極養生
樓中亮醫師說明,古中醫發現疾病的發生與體質有密不可分的連動關係,同時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治療觀念。不同季節氣候和地理環境、不同體質的人,容易罹患的疾病也不同,可以歸類為「外因」與「內因」兩大因素,包含遺傳、飲食習慣、性情、生活作息與工作環境等,形成各種體質;某些疾病好發於某種特定體質,而某些體質則對特定疾病具有抵抗力。
換句話說,了解自己的體質才能夠積極地預防疾病,不了解自己的體質,即便很重視養生,踩到地雷的機率也很高。那要如何認識體質?樓中亮醫師在《算病》書中提出檢測法則,先天體質可概分為偏熱、偏寒、中性3種屬性,後天體質則可分為陽虛體質、陽盛體質、陰虛體質、氣虛體質、溼熱體質、痰溼體質、氣鬱體質、血虛體質、血瘀體質,一般人通常會混合好幾種。針對不同體質的飲食宜忌看似非常複雜,原則無非以食品屬性(寒熱涼暖等)輔助達到體質的平衡。例如陽虛者的食療重點在於補陽防寒,應多吃溫熱屬性的食物(例如可以補陽的核桃),少吃寒涼食物(例如蔬菜不要涼拌生吃)。當飲食和生活習慣愈適合個人體質,疾病就愈少。
莊雅惠醫師也認為,養生之道在於飲食起居的「平衡」,陽氣虛、血虛、氣鬱的人,盡量避免常吃生冷寒性食品,烹調蔬菜時可加入性溫的蔥、薑減輕寒性;吃了寒涼食物,就再吃一些溫熱食品(紅棗、桂圓)來中和。同時固定適量運動、適時紓解情緒。了解自身體質之後,廣泛地認識食材的屬性、知道怎麼吃對自己最有益,不但是基礎健康管理,也會是一種生活樂趣。
莊雅惠 醫師
現任莊雅惠中醫診所院長,美國南灣大學東方醫學博士,著有《好好照顧小朋友腸胃》《好好照顧你的肝》《買中藥,你內行》。
www.dr-yhc.com/index
樓中亮 醫師
樓中亮中醫院長,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學會創會理事長,著有《算病》。www.ee-health.com.tw
經理人相關文章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6747
留言列表